一个伯伯也是做会计的,也会跟我说过这句话.现在有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,这话还对吗?
会计越老越吃香,要知道哪方面随着年龄及见识的增长,对做好工作越来越有价值.
从我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来看,做账,报税及核算层面的工作,年龄越大,精力越来越差,学习及记忆力下降,知识上的更新速度,是拼不过年青人的.
但另一方面,对财务分析诊断能力越来越增长,慢慢感受到会计作为一种工具,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能力在增长,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往好的方向,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,挣钱的能力是否在增长,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.
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诊断能力在增长,像个医生一样,开始有自己的思路,知道如何分析财务数据,来发现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.
知道哪方面有问题,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深入去了解业务层面.
比如说:老板问你,这个月经营情况怎么样?是挣钱了,还是亏损了,原因在哪里?
我先是看产品毛利率变化情况,拆分出材料成本占收入的毛利率.发现材料的毛利率从74%上涨到78%,是什么原因,是采购的材料成本上涨,还是销售价格降低?
针对产品BOM材料明细,主材采购历史价格作对比,有一次发现,纸箱的采购价格翻了一倍,原来3.5元,上涨至7元.(这时,可以找采购了解一下,是什么原因?回复说,整个纸箱厂价格都涨价了,事实上废纸回收也涨价了.)
有时分析了解到材料采购价格,没变化.是销售价格降低了,对主要的产品报价进行分析,主要原因是贸易战,加征关税15%,客户要求降价.
产品报价分析发现,有一款产品售价偏低,材料成本占售价85%,材料毛利只有60元.而生产这款产品要耗时1.8小时,按22元工资率,直接人工为39.6元,加间接人工20元,制造费用22元,加工成本为81.6元.
这是一款亏本的产品.(说明产品报价偏低,不合理.)
材料毛利占比分析后,分析产能情况,了解生产效率变化情况.
材料毛利占比一般是比较稳定的,那么生产效率就要控制在合理的加工成本范围内,才有利可图.如果产品加工周期过长,生产效率低,人工和车间费用就会上涨,就会把产品的材料毛利消耗掉.
分析得出500人的工厂,要生产5万以上的产品才能保本.结果只生产了4.6万,那分摊的人工及费用就会上涨.
反过来,如果销量不稳定,或是销量开始下降,就要注意员工人数及固定开支的控制了.
也就是说生产效率控制是非常重要的,缩短产品生产周期,才能降低固定成本分摊,保证产品有材料毛利.
最后,就是分析费用变化.
对每一笔费用,要长期关注,一有变化就要了解是否合理.比如,有一次发现水电费上涨,但产能却没有增长,不合理.
了解后发现,原来当月购买了很多新设备,正在调试,浪费很多电费.
比如:发现辅料费用上涨,车间领用的锡线耗用增长异常.去车间了解锡线的领用流程,重新制定锡线领用流程,要求统一由领班,按当天生产需求量统一发放锡线(超出正常生产需求量,超领必须经领导审批.),用完一卷才允许领下一卷,下班后,上交未用完的锡线,由领班统一上锁保管.
锡渣,二天一次清理,及时移交给仓库保管,以旧换新.
所以,我觉得会计越老越吃香,对财务分析诊断能力的增长,能从财务数据去发现问题,去规范业务操作,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,是有价值的.从这个角度讲,会计越老是越有价值的.